2022年舆情及网络舆情应对、管理、处置材料合集38篇

舆情

目 录
1.焦阳:

5G时代网络舆情处置浅议 1
2.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刘刚:
城市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演化机理及引导策略 5
3.王海云:当好“定音鼓”&把好“时度效”搭好“连心桥”地市级党报在 舆情事件中的应对策略 13
4.王丽丽:
党政机关宣传工作应规避的舆情风险 19
5.魏凤萍:
高校舆情“可防、可控、可治”探索性 22
6.张忠宁:
管理好金融舆情处置的三个“盲期” 29
7.肖穆辉:
广西自媒体舆情风险形成机理及防范对策 33
8.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唐丽霞:
国有企业网络舆情风险防控机制创新研究 42
9.浙江大学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高艳东:
回应网络舆情要主动、高效、互动 48
10.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智能媒体与计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曾润喜:
基层政府有效处置网络舆情的路径 50
11.铜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春影:
基于数据治理的重大突发事件社会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56
12.中共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学员管理部路召飞:
从三个维度把握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逻辑理路 65

13.张新勤:
媒介融合环境下提升领导干部舆情素养的思考 71
14.翟媛晔:
农商银行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应对策略 77
15.罗正坤:
浅谈县级融媒体中心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80
16.中铁十六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东贵涛:
全媒体时代下企业党建工作把控引导网络舆情的问题探究 84
17.刘为民:
融媒体时代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以“徽州宴事件”为例 91
18.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龚致富:
融媒体时代医院网络舆情现状分析及对策 95
19.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袁遐:
涉税舆情治理的构成要素、现状及趋势分析 99
20.新乡学院研究生处李娟:
突发事件舆情管控疏导与平安河南建设 106
21.夏家敏:
突发事件中做好舆情管理化危为安 111
22.李军龙:
网络舆情“四要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115
23.赵洁:
网络舆情对思政教育的要求及对策 127
24.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杨应全:
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129
25.黄一涛、史鸿文:
新媒体时代高校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处置能力建设研究 138

26.湖北省烟草专卖局杨洋:
新媒体时代国企舆情应对机制研究 144
27.洪樱:
新媒体时代农信系统舆情应对五大策略 149
28.国网湖北黄龙滩电厂喻敏:
新媒体时代企业舆情管理之道 154
29.晋能控股集团赵庄二号井吴伟伟: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舆情管理的思路与方法探究 157
30.四川蜀渝石油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刘维: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舆情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160
31.刘晓岚、迟晓明:
应急舆情人才“五融合”培养探究 166
32.张永眀:
舆情处理中小学校长角色担当 169
33.林旭娜:
舆情事件中政府部门信息发布的风险与原则 175
34.胡鹏翔:
政府网络舆情反馈机制工作创新方法&以浙江省政府为例 181
35.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马宁: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风险点预测研究 185
36.王文山:
重大疫情中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 193
37.李超:
自媒体时代下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特征、困境与对策 198
38.周建诚:
自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204

5G时代网络舆情处置浅议
焦阳

   如今,网络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和工作中,处处都离不开互联网。而在网上舆论场中,每个人都是信息发布者、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每人都是评论员,甚至可以当上意见领袖。正是因为网上进行信息转发、评论的便利性,网络舆论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随时可能出现混淆视听、造谣诽谤、搬弄是非等舆情危机。
   舆情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 如果不能及时处置,将会对社会治理乃至政府公信力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 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提升网络舆情处置水平和危机管控能力,是摆在各级各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面前的时代课题。
一、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特征,增强舆情意识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大数据研究院通过对近两年国内及当地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发现,网络舆情具有这样几大特征:
   一是突发性。网络舆情常在不经意间发生,令人措手不及,一个热点事件出现后,可能会随即引发海量评论,瞬间点燃舆情。
   二是开放性。互联网是个开放的公共空间,特别是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评论者,随时随地表达意见情绪, 甚至推波助澜。
   三是广泛性。网络舆情的内容非常广泛,内容涵盖方方面面,五花八门; 发布者形形色色,遍及全社会各个层面,素质参差不齐。
   四是情绪性。网民的话语权日益提升,但对网络言论的法律道德约束尚未及时跟进,一些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论时常充斥网络空间,引发负面舆情。
   每个城市的网络舆情都有其自身特点。如网络舆情信息量大,舆论溢出效应不容轻视;舆情发生领域集中,教育、医疗、房产、金融、旅游、交通、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土地监管等领域往往舆情多发;重大舆情时有发生,有的事件还受到各级媒体的关注。正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舆情意识不强、处置能力缺失等原因,各级各部门、各级领导及广大职工的舆情意识亟待加强。
提升专业研判能力。据了解,在三四线城市,大多数部门没有专业的舆情

监测系统,有的仅购买了一个监测软件,能对舆情进行研判分析的专业人才更是十分缺乏,因而当舆情事件发生后,难以在最佳时机做出恰当判断和处置。
   及时发现舆情燃点。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基层部门对舆情事件严重性认识不足,对于网络发声、信息转发等舆情燃点没有足够的警觉,等舆论扩大、危机恶化之时,已经错过了最佳处置时机,陷于被动局面。
   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实践中发现,一些地方发生舆情后,相关部门首先想到的是删帖、封口等僵化的处置方法,或者拖延、沉默,或者“控评”“刷屏”。不愿主动担当自身责任,更会增加舆情管控难度。
二、积极应对突发舆情事件,避免陷入误区
   在基层网络舆情工作中,面对一些突发舆情事件,有一些处置上的误区需要提防。
   事实不清,盲目发声。舆情的发生发展,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短时间内就可能迅速发酵,演变为重大舆情危机。现实中,个别部门在基本事实还没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匆忙定调,加剧了社会对抗情绪。
   2021年3月15日,广西巴马120急救人员抢救车祸伤员时,不慎将受伤者掉落地上,这一意外事件被人拍成视频在网上热传。网友质疑救护人员救治太不专业。
   3月17日,巴马卫健局通过微信公众号“今日巴马”发布通报回应称,医务人员抵达交通事故现场后,确定伤者已经死亡,出于人道主义将尸体抬上担架用救护车运回县人民医院待法医验尸。通报发布后,舆情反而持续升温。
   网友认为,相关部门的回应摆出对死者的漠视和高高在上的姿态,而且缺乏诊断依据作为佐证。这样的回应不仅未能平息舆论,反而引发新的争议。
   该事件给相关部门敲响警钟,舆情回应要有理有据,具有权威性,不能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盲目发声。
   滥耍态度,不顾大局。舆情处置最忌耍态度、发脾气,个别部门或者是讳疾忌医,遇到对己不利的言论便失去理性,情绪过激,不顾大局和整体形象, 引起公众反感,激化了矛盾。
   2021年江苏无锡发生一起桥梁侧翻事故,由于回应措辞不当引发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微博“无锡发布”发布了一则短评,题目是《在重大事故面前, 我们该做到关爱与理性!》,批评网友的围观是非理性的:“在官方通报到来之前,网络见证了一拨面对重大事故的自嗨,悲情的意味很少”。网友认为,

官方不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反而事后高高在上地怼网民、怪百姓,尽显态度作风问题。部分网民截图传播,引发舆情次生危机。澎湃特约评论员在《不该用“假慈悲”奚落网民对事故的关心》中,道破了这种“官方吐槽”是“立靶子”“找对立面”的行为。
   该回应企图“以我为主”地引导舆论、重塑形象,却缺乏对网民情感诉求的考虑,对网民进行反击容易导致网民不满情绪,引发舆论反感。
   回避问题,虚情假意。面对突如其来的舆情事件,个别部门在信息沟通与回应中,不自觉地或有意识地逃避核心问题,大谈“我做了什么”,却不回答公众关心什么。回应的内容无法满足舆论对信息的需求,这种回避实质问题的做法,导致网络谣言和阴谋论大量滋生,从而备受舆论诟病。
   人为控制,百般阻挠。在舆情管控工作中,一些人倾向于先联系删帖或控评;记者前来采访如临大敌,千方百计限制或干预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弱化网络舆情的扩散并不错,关键是人为控制会使网民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使舆情升级,增加舆情处置的应对难度。
三、研究科学的技巧和方法,做好舆情处置
   从舆情信息收集、预警、研判、分析,到舆情应对、处置、修复和美化, 网络舆情处置有其自身规律,需要科学的方式和技巧。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瞬息万变,但经过仔细研究,总体可分为四个阶段:舆情发生期、发酵期、高潮期和回落期,不同的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处置办法。
   舆情发生期这个时期舆情处于萌芽阶段,多表现为网友个人在社交媒体、短视频、论坛、贴吧等平台自行传播转载。舆情处置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苗头, 快速了解情况争取先机,从源头上加以干涉,通过采取主动解释、表态处理、联系删除、举报投诉、法律维权等方式,促使舆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舆情发酵期这个时期舆情处在发酵阶段,表现为已经引发部分群体的转发和跟帖,但是尚未引发全民或媒体的关注,没有形成网络舆论事件。涉事部门应及时展开调查,进行问责处理,并正面回应,发布权威信息,坦诚对待公众, 回应社会关切和质疑,防止网络舆情发展成为网络公关危机。
   舆情高潮期表现为舆情引起官方、权威媒体的关注与转发,甚至引发全民关注,此时要对舆论的关注焦点、发展演变趋势等进行分析,以解决舆论核心诉求为主,并根据网民的情感采取相应安抚措施。也要将调查结果、整改措施阶段性公布,充分做到公开透明,防止舆情态势恶化。

   舆情回落期这个时期舆情正处在降温阶段,表现为危机事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网友和媒体已经逐渐忘却,开始追逐新的社会热点。
   尽管网民和媒体已经逐渐忘却,但是一方面为了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应借助大数据舆情监测平台对舆情进行持续跟踪,并进行复盘总结,防止危机“死灰复燃”以及其他衍生危机的发生。

城市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演化机理及引导策略
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 刘刚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纵深发展,城市治理面临着风险社会与信息社会的双重叠加,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俨然成为城市次生灾害的“风险建构场”。城市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了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从1998年的特大洪水到2002年的SARS疫情,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着城市公众的财产与生命安全。我们通常把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或重伤人数在50人以上,或经济损失在5000万以上的突发事件视为重大突发事件。这些重大事件的爆发通常会伴随着舆情风险,并且其发生地愈来愈集中在城市区域。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如果不加控制地生成与蔓延,将会严重危害城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研究城市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演化机理,可以为科学引导城市社会舆情提出优化策略。
一、城市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演化特点
   城市社会是舆情爆发的时代土壤,城市重大突发事件的社会舆情频发有其必然性,同时也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高达63.89%, 处于高速发展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然迈入城市社会。但由于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滞后,治理模式仍然存在惯性思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生“位差”成为一种客观事实。具体而言,新形势下城市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演化趋势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自组织”性。城市社会舆情系统显然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呈现“耗散结构”的特性。舆情在传播过程中自然会有信息交流、情感沟通,这使得城市社会舆情系统必然是开放的、非平衡态的。开放性保证了社会多元利益方能够在第一时间在开放平台进行利益表达,城市市民、新媒体、社会网络、电视等信息源进行信息的持续更新与交流。与此同时,公众在舆情传递过程中更多的是信息的接受者,处于“舆情信息不对称” 状态,其情绪、意见的表达容易在“意见人士”引导下形成“倾向性”意见。这些差异性意见使得舆情系统充满竞争与对峙,呈现一种非平衡态。舆情系统若不能即时予以开放,就会导致舆情传播的无序化,呈现“自组织”性。“自组织”性通过“协同效应”与“蝴蝶效应”等以“集群行为”形式对舆情传播产生巨大影响。非线性化传播往往成为城市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演化常见聚合方

式。
   二是城市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演进的多样化。城市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一旦失去控制,其演进方式可能以单峰型、双峰型以及多峰型呈现。单峰型演进方式主要经历舆情生成—发展—高峰—消散的生命周期,舆情演进只经历一次高峰, 其后得以有效控制。双峰型演进方式主要经历生成—发展—高峰—衰弱—高峰
—消散的生命周期。城市社会舆情在经历第一次高峰后逐渐衰退,但由于可能性的责任缺位、媒体夸大、公众关注等综合作用,掀起第二次舆情高峰。多峰型舆情演进方式主要经历生成—发展—高峰—循环往复—消散的生命周期。城市社会舆情可解读性强,所以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也可能因为舆情热点的共性而存在舆情传播的跨区域、跨时间性。
   三是城市重大突发事件舆情议题的流变性。议题的流变性是舆情演化的核心。随着舆情的发展,议题由早期的突发事件原因、过程等微观议题向深层次的社会性、政策性宏观议题演化,公众舆论从求证性议题向建议性议题转变, 人们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关注由开始的极端情绪化向“回归理性”过渡。在议程设置理论看来,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议事日程”的设置来影响公众对焦点事件的判断。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所引发的后果往往是波及范围广、牵涉民众多、利益伤害大,在媒体、公众、意见领袖各方推动下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同时,议题的建构主体呈多元化倾向,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传播基础,微博、贴吧等网络社交媒体多向互动,共同衍生了一个全民构建城市舆情议题的时代。
二、城市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演化阶段
   城市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像任何事物一样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生命周期。在危机传播管理中的生命周期理论看来,城市重大突发事件舆情风险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根据美国学者斯蒂芬·芬克(Stephen.Fink)提出的危机传播“四阶段”模型,“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分为潜伏期、突发期、蔓延期和解决期四个阶段”。[1]针对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治理的重点也随之转移。
   一是城市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潜伏期。城市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对城市公众的生活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他们会通过微信、QQ、网络论坛、直播平台等现代信息工具释放自己的情绪与看法。此时,处于萌芽期的舆情在复杂环境下处于一种随机演化趋势。这种无序化往往是由于突发事件舆情的模糊性

与片面性所导致,可能是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浅层描述抑或是事发现场当事人的初步判断。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省佛山市爆发了SARS疫情,刚开始人们对SARS的致病原是细菌还是病毒还模糊不清,这是突发事件潜伏期的重要特征。通常,潜伏期的舆情风险往往是可控的,没有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在各种流媒体的传播中也只是零星扩散,对于事态的交流与关注往往局限在较小范围。有些舆论话题可能由于争议性小、情绪感染性弱,很难激发社会的共鸣与共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敏感度与冲击性急剧下降。舆论话题可能具有导向性, 并由于人们的关注成为一时热点。整体而言,舆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2840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29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